楊金土鼓勵文史工作者薪火相傳文化藝術
桃竹苗特派員 何高祿∕報導
楊金土(中)支持北管和古琴藝術,敬佩單志淵(左)、單思菡(右)父女古琴造詣    何高祿攝
單思菡古琴在新竹傳統文人與古琴講座演奏有拍有譜   何高祿攝
新竹市湖畔畫會理事長彭碧鈴(左)隨單志淵(右)磨琴習藝學古琴    何高祿攝
聽眾紛紛好奇討論北管與古琴文化   何高祿攝
楊金土(右三)鼓勵文史工作者薪火相傳文化藝術   何高祿攝
傳統北管、南樂文化面臨時代快速變化衝擊,逐漸消聲匿跡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琴藝術,也步向失傳境界。
幸好新竹市外媽祖長和宮主委楊金土樂意傳承中華傳統古典藝術,成立文化館規劃陳列古樂器場地,協助培育人才期盼薪火相傳。
二十三日上午長和宮長和講堂,由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、新竹「振樂軒北管協進會」理事長孫致文和長和宮文化館執行長王靜秋,規劃媽祖婆眼下的新竹事系列講座第 29 場,遊藝七絃,新竹傳統文人與古琴,在主講人北藝大老師楊湘玲和古琴示範演奏單思菡老師搭配表現,呈現出高潮迭起天衣無縫的新竹傳統文人藝術與古琴故事,座無虛席熱衷北管古琴觀眾聽得如醉如痴。
現場古琴示範演奏單思菡老師,是有四十多年製作古琴經驗的傳統斵琴師單志淵女兒,單志淵也出現在聽眾席。單志淵說,斵琴非一般工藝,除了聲音問題,還有各種繁複過程,斵一張琴時間要十多個月,多半以「年」為計算,從木頭選材、使用刨木工具、開板、挖槽、測音階、合琴等等,整個過程更是心身耐力考驗。
正投入古琴藝術,步上斵琴歷程的新竹湖畔畫會理事長彭碧鈴說,學這種藝術要有興趣和高度企圖心,把持住耐力,才能逐步向前,箇中滋味如何?只能以飲水冷暖自知應對,感受因人而異,不過確實需要有耐磨精神
單思菡同樣歷經這個艱困過程,才有表現出悅耳古琴的本事。單思菡說,鋼琴和其他西洋樂器講求節拍,追求各種階層音樂檢定目標,完全自然呈現的古琴相當自我,古琴沒有比賽和考試競爭問題,純粹依著內心探求,完全是自我內修的樂器,知音難尋的典故即出自古琴。
外媽祖長和宮主委楊金土表示,傳統文化保留需要有適當空間,長和宮樂意傳承這些珍貴文化藝術典藏任務,讓更多民眾有機會了解古人文化藝術歷史。